Wednesday, October 27, 2010

研究称早期霸王龙个头矮小不及人类(图)



资料图片: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展示的霸王龙骨骼




      北京时间9月2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研究人员表示,虽然霸王龙在白垩纪的食物链中处于“塔尖”,但在大多数霸王龙种类最早现身地球的8000万年里,它们堪称“侏儒”, 还没有人类块头大。

考古学家近年来发现了大量霸王龙化石,仅在去年,就确认了六个霸王龙新种类,这些证据表明,霸王龙科在进化晚期,生长速度变得飞快。研究结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科学》杂志上。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家斯蒂芬·布鲁萨特(Stephen Brusatte)说:“10年前,我们只知道5种或6种霸王龙,它们全都非常相像,都是像霸王龙一样的顶级掠食者。”

“现在,我们掌握了20种霸王龙的化石证据,从侏罗纪到白垩纪,历史跨度达一亿年。它们体型大小不一,小到如犬般大小,大到像霸王龙那样的庞然大 物。”霸王龙从鼻子到尾巴尖长达40英尺(约合12米)。布鲁萨特正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霸王龙最早在距今大约1.65亿年前的侏罗纪中期在地球上出 现。

虽然它们在长达8000万年的历史长河中身体一直很矮小,但早期霸王龙种类都像霸王龙一样,是两足掠食动物,具有像“门齿”一样的牙齿。但是,霸王龙科动物早期和晚期的身体结构也存在明显差异,例如,有些手臂更长,或者头部相对小。布鲁萨特说:“最古老的霸王龙和霸王龙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但这一切经过了一亿年的进化历程。”

美国马里兰大学霸王龙科动物专家托马斯·霍尔兹(Thomas Holtz)说:“我习惯于将早期霸王龙比喻为侏罗纪和白垩纪早期的豺类。它们都很难缠,体型不大,欺软怕硬,专门猎食小恐龙,而将大家伙留给像异特龙这样的顶级掠食动物。”霍尔茨没有参加布鲁萨特的最新研究。

布鲁萨特称,霸王龙体型突然增大的准确原因和方式尚不得而知:“大约8000万年前,它们不仅在身体方面变大,而且在生态学方面也变得强大。成为主导食物链的顶尖掠食动物。”对于古生物学家来说,不幸的是,这个相对突然的进化转变发生在持续1500万年的侏罗纪中期,科学家发现的这个阶段的化石记录非常少。

布鲁萨特介绍说,科学家仅仅知道,“在霸王龙出现的头8000万年,还有别的大型食肉掠食恐龙,如异特龙和斑龙。在其存在的大部分历史,霸王龙的发展 都受到限制。但是,出于某种原因,其中多数大型掠食性恐龙灭绝,霸王龙终于等到了扬眉吐气的良机。”即便新发现的霸王龙化石提供了有关这个恐龙家族发展状 况的重要证据,但高科技分析让科学家对霸王龙及其近亲的总体情况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例如,霸王龙可能行动迟缓,但拥有敏锐的嗅觉和听觉,当然,还可以给猎物以致命一击。科学家利用CT扫描等成像技术,正在重建霸王龙的行为和能力,此类技术可以揭示它们的脑部大小和内耳结构。另外,用电脑制作的生物力学模型正将大量数据融入电脑程序中,用以确定恐龙肌肉力量,揭示它们如何使用前肢。

科学家还发现了一些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恐龙的化石,包括霸王龙的化石,将这种信息输入到含有体型和年龄数据的软件中,他们就像研究活的动物一样,可以模拟恐龙生长与成熟方式,进而增进我们对曾经所认为不太熟悉的恐龙种类的了解。霍尔兹说:“高科技让我们对恐龙化石有了新的认识,让我们能够以孤立的骨骼所不能的方式,像活的动物一样对恐龙展开研究。”

埃及艳后并非尼罗河美女 歪鼻子眼角有皱纹

古埃及纳菲尔蒂蒂王后并不是美女,之前人们认为她长着鹰钩鼻,高颊骨,只是雕刻家依据当时的审美观进行的修改,实际上古埃及纳菲尔蒂蒂王后长着略歪的鼻子,眼角和嘴角有皱纹。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3300年前的古埃及纳菲尔蒂蒂王后被世人公认为古埃及美人,然而最新一项研究显示,实际上她并非是标准的美人,她的鼻子不直,眼角有皱纹。





3300年前古埃及纳菲尔蒂蒂王后并不是美女




     纳菲尔蒂蒂王后的形象通常被世人认为是标准的埃及美女,长着鹰钩鼻和高面颊。但是一个50厘米高被命名为“古埃及美女”纳菲尔蒂蒂王后半身雕塑像的最新CT扫描显示,当时的雕刻家可能将真实纳菲尔蒂蒂王后的雕像进行了修整,消去了嘴角和眼角的皱纹,修整了原来的歪鼻子,最终赋予她“尼罗河美女”的形象。

     英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历史学家贝蒂尼-休斯(Bettany Hughes)是该项研究小组成员之一,她的最新观点得到了命名纳菲尔蒂蒂王后雕刻为“古埃及美女”的早期德国科学家的认可。贝蒂尼和她的研究小组对石灰岩质地的雕像进行了CT扫描,发现其下隐藏着另一个石灰岩模型,这个纳菲尔蒂蒂王后模型应该是最初的真实雕像,扫描结果显示她长着歪鼻子,在眼角和嘴角有许多的皱纹。

     9月18日,贝蒂尼在英国伍德斯托克独立文学节上宣称,尽管如此这具雕刻仍然非常美丽,它真实地显示了纳菲尔蒂蒂王后的鼻子并非鹰钩状,而是略有弯曲,同时,她的眼角存在着皱纹。这才是她的真实相貌。

     据悉,纳菲尔蒂蒂王后死于公元前1330年,当年年龄大约29-38岁,她是被世人所熟悉的古埃及贵族,年轻的图坦卡门法王可能是她的儿子。50厘 米高的纳菲尔蒂蒂王后雕像发现于1912年,最初进行公开展示于1923年,该雕像面部精确的雕刻线条和细致的面部特征,得到了人们的赞美,并公认为这是 古埃及标准的美女。

     他们分析显示目前人们所看到纳菲尔蒂蒂王后雕像是修饰后的粉饰灰泥层,而最符合真实相貌的内层雕刻显示她并没有突起的颊骨,其鼻梁上有轻微的碰撞迹象,眼角和嘴角有皱纹,眼角的皱纹稍深一些。

     研究人员称,雕刻家之所以对纳菲尔蒂蒂王后雕像进行了再次修整处理,是依据当时的审美标准进行的。

     纳菲尔蒂蒂王后并不是唯一被置疑的古埃及美女,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曾被认为是古埃及富有传奇色彩的美女,但陈列在英国博物馆的克娄巴特拉雕像显示她是一个身材矮小、相对丰满的女人,身高不超过1.5米。莎士比亚称克娄巴特拉是一个“非常善变”的女人,身材很矮小,牙齿很难看,并且心地不善。

門牙有縫變成時尚!!!

門 牙有縫最美! 過去崇尚一口潔白而整齊的貝齒,現在卻認為牙齒不完美才有特色,還傳出有模特兒刻意以牙套加深門牙牙縫,希望讓事業更上層樓。英國《衛報》報導,荷蘭名模 勞拉史東 (Lara Stone)、加拿大裔紐西蘭女星安娜派昆 (Anna Paquin)、澳洲內衣名模潔西卡哈特 (Jessica Hart),與「滾石」樂團主唱米克傑格的名模女兒喬治亞傑格 (Georgia Jagger) 等領軍,讓「門牙有縫」意外榮登最新時尚。



《紐約時報》報導,愈來愈多人在訂購瓷牙貼片時,刻意要求製作帶些許瑕疵、染色或不整齊的貼片。紐約牙醫師羅溫柏格直言,現在牙齒不完美才當道,「標準白變得太白,完美標準變得太過完美。」

《Grazia》雜誌美妝總監漢柏頓說:「我想我們目前混合了完美和比較真實的模樣。門牙有縫、大量雀斑、書呆子笨重眼鏡,給人更有個性感覺。」《Vogue》時尚特寫總監奎克說:「我認為怪美女可真正展示身上的服裝。這些女孩讓你連看兩眼,以令人驚異的全新觀點來看時尚。」

毛骨悚然!食人族不为人知的内幕探密


  食人部落是个问题。在很多情况下,这种行为源自宗教仪式和迷信,而非处于享用美食的目的,但也并非总是这样。在十七世纪,有一个法属多米尼加人观察到,加勒比人大多会吃掉他们的敌人,以显示自己的战绩食人部落的逻辑,现在这已经得到证实。食人族,就是吃人肉的人,确实存在。长久以来,语言中的故事和道听途说,都被证实是事实,证据来自于哥伦布第二次穿越太平洋的探险中,所有船员的亲眼所见。随船医生在家书中提到了一些阿拉瓦克俘虏,叙述了在一个小岛上发生的食人故事,这个小岛就是今天的瓜得鲁普。   当地居民中的一些妇女曾经做过岛民的俘虏,我们向他们询问,那些岛民是怎样的人,他们回答“加勒比人。”他们一听说我们憎恶这种人吃人的罪恶行为,感到非常高兴……他们告诉我们,加勒比人对待他们的残忍程度,使人难以置信;加勒比人吃掉他们的孩子,只抚养自己的女人所生的孩子。   凡是活着的男性俘虏都被带回去吃掉,那些在战斗中被打死的敌人,就在战斗结束后被吃掉。他们声称人肉如此美味,世上的任何东西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这些 都是真的,因为我们在房子里发现了人的骨头,所有能吃的部分都被吃掉了,只剩下实在太硬,无法食用的部分。在其中一间房屋里,我们发现锅里正炖着一个人的 脖颈……加勒比人抓走战俘时,将其中的男孩摘除了生殖器官,以便使男孩长胖一些,但他们想大吃一顿时,就杀死并吃掉男孩,因为他们认为女人和儿童的肉不好 吃。  当我们去那里的时候,有三个被残害的男孩跟我们一起逃走。在哥伦布上一次旅行中,错将阿拉瓦克语中的“Cariba”听成“Caniba”,因此,“cannibal”和“Caribbean”源于同一个词。    此后,类似的描述还有很多,当欧洲人的探险活动开始蔓延,关于食人族的报道大量增加。奥德修斯所遇到的食人族,或者希罗多德、亚里士多德、斯屈波、普林 尼所记载的每一个新的发现,都为食人论增加了可信度。在文艺复兴时期“人的探索“运动中,也有食人族的记载。维斯普西《旅程》的最早版本中,也用木版画演 示了食人族吃人肉的场景。  曾经有一位富有同情心的观察者,通过艰苦的努力,得到了关于人吃人的第一手资料。阿芝台克人从市场上购买奴隶,把他们养胖,“这样可以使奴隶的肉更有滋味。”
   其其麦加山谷是“人肉的埋葬之敌”。据说南美的图皮南巴族会将他们的敌人“吃到最后一片指甲”。汉斯·斯塔登的畅销小说中,描写了在1550年前后他被 食人族所捕获,由于食人族的盛宴祭祀仪式被一再拖后,使小说的情节变得令人窒息、毛骨悚然。他对食人仪式的描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受难者必须忍受女人们的嘲弄,要自己点燃篝火,而他将在火上被烧煮。人们重击他的头,脑浆喷溅在地。然后女人们彻底剥掉他的皮,把他的身体弄得很白,并用木块抵住他的肛门,这样就不会遗失任何东西了。然后一个男人……将他的胳膊和膝盖以上的部分砍下来。   四个女人将切好的部分抬走,围着茅屋奔跑、狂欢……内脏部分由女人们保管,她们把内脏煮熟,做成名为“明戈“的浓汤,供她们和孩子饮用。她们吃掉肠子和 头上的肉。大脑、舌头和其他可以吃的部位都给孩子们吃。当这些全部做完之后,她们就带着自己得到的肉回家了……当时我在现场,一切都是我的亲眼所见。  在本世纪末期,西奥多·德·布雷在其脍炙人口的美洲旅行小说中,栩栩如生地刻画了食人族哄烤人的四肢、女人们喝人血、吃内脏的情景。在十七世纪,类似的记载并不多,因为人们对此感到十分恐惧,没有发现新的食人族和吃人风俗。  然而,到了十八世纪,由于有更多人遭遇过食人族,欧洲人重新对此发生了兴趣,哲学家们纷纷想借此说明奴隶制度的高尚性。欧洲人想象,在高度文明的基督教国家埃塞俄比亚,仍然存在着专门贩卖人肉的屠夫。在十八世纪北美洲的印地安战争中,一个马萨诸塞的民兵惊恐地发现,他们的对手“以最令人感到恐怖的速度”煎烤着敌人。  当雄心勃勃的探险家探索南海时,发现了更多人吃人的例子。在十八世纪的很多故事中,都记录了美拉尼西亚的食人族,他们看来是最实际的部族了:将俘获的敌人全部吃掉,丝毫也不浪费,骨头磨成针,用来缝制帆布。当库克船长首次遇到毛利人,他们比手划脚地教他如何剔净人骨。   他的描述在欧洲受到质疑,其代价就是葬送了更多人的生命。关于斐济食人族的记载,与十九世纪早期欧洲传教士的叙述很相近,但是,由于其规模庞大,已经发 展成为一种常规仪式,背离了任何文化意义,“并非只是恐怖的报复行为”,正如卫理公会派教徒在1836年所断言的,“而是成为对人肉的纯粹的喜爱。”



這個團體當年真的很紅 1



世上最早的城市- 苏美尔文明

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这苏美尔的文明。



1、苏美尔的政治演进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也叫两河文明或两河流域[/url]文明,指在两河流域间的新月沃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之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美尔文明_百度百科平原]发展起来的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而苏美尔人则是这一文明的伟大创建者,他们似乎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 一支,他们的原籍可能是东方某地。在公元前3500年时,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开掘沟渠,依靠复杂的灌溉网,成功地利用了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 湍急的河水,从而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创建了第一个文明。到公元前3000年时,苏美尔地区已出现12个独立的城市国家:乌鲁克等。各城市国家为了争雄称 霸,相互征战大大削弱了苏美尔人的力量,最后迫使他们臣服于闪米特(Semitic People,也译作塞姆人)人。闪米特人的著名领袖萨尔贡(意为真正的国王)一世。建立阿卡德帝国,苏 美尔文明从城邦国家过渡到统一王国时期。但它的寿命短暂(历时280年)。来自伊朗的新入侵者打败了萨尔贡一世的孙子,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又一个个重新出 现,直到乌尔城邦崛起,再一次统一各城邦,建立起一个纯粹的苏美尔人的帝国(史称乌尔第三王朝)。这一帝国从公元前2113到2006年,维持了一个世 纪.

 




2、城市文明
  苏美尔文明实际是城市、城邦文明。在世界历 史上最早建立城市的民族。早在公元前4300――前3500年,苏美尔人就在两河流域内部平原上建立了不少城市,如欧贝德、埃利都、乌尔、乌鲁克、捷姆迭 特·那色等。城市的建立,标志着两河流域南部地区氏族制度的解体和向文明时代的过渡。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由农村到城市的发展过程进一 步加快了,到公元前 3100~前 2800年,两河流域南部已经形成了数以十计的城邦即城市国家,主要有埃利都、乌尔、乌鲁克、拉伽什、乌玛、苏鲁帕克、尼普尔、基什、西 帕尔等。
 苏美尔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文字的发明和使用。考古学家在基什附近的奥海米尔土丘发现了一块约在公元前 3500年的石板,上面刻有图画符号和线形符号。这是两河流域南部迄今所知最早的文字。两河流域书写的材料是用粘土制成的半干的泥板,笔是用芦苇杆(或骨 棒、木棒)做的,削成三角形尖头,用它在半干的泥板上刻压,留下的字迹笔画很自然地成了楔形,因此称为楔形文字](cuneiform)。写好后的泥板晾干或烧干,长期保存。苏美尔人所创造的楔形文字,被后来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所承袭,并随着商业和文化交流的扩大而传播到整个西亚。

3、文字的发明

楔形文字传播的地区主要在西亚和西南亚。在巴比伦和亚述人统治时期,楔形文字有更大的发展,词汇更加扩大和完备,书法也更加精致、优美。随着文化的传 播,两河流域其他民族也采用了这种文字。公元前1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已成为当时国家交往通用的文字体系,连埃及和两河流域各国外交往来 的书信或订立条约时也都使用楔形文字。后来,伊朗高原的波斯人由于商业的发展,对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进行了改进,把它逐渐变成了先进的字母文字。

[img=http://img37.imageshack.us/img37/2303/45519390.jpg]
[img=http://img37.imageshack.us/img37/9471/63711025.jpg]

4、苏美尔人的科技发明和成就  (一)车轮[/url]的发明者。它发明于苏美尔时代初始之际(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可能是受陶轮的启发突发此想的,因为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伊朗轮子就已用于制陶业了,并在大约五百年后由伊朗传入苏美尔。


  (二)太阴历。他们以月的圆缺,周而复始为一个月。一年分12个月,其中有6个月各为30天,另6个月各为29天,全年共354天。这样每年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少11天多时间,于是他们又创立了设置闰年的办法。

5、艺术
苏美尔人在建筑方面也达到了古代很高的水平,最主要的建筑遗迹是塔庙。由于两河流域没有巨大的花岗石, 苏美尔人以用砖块建造塔庙。苏美尔人习惯于在旧神庙原址上建新庙,因历代续建,神庙地基变成了多层塔形的高台,顶端供奉着神龛。这种高台建筑,叫“吉古拉 特”(Ziggurat)。
苏美尔人在造型艺术上早期以小型雕塑和镶嵌艺术为主。出土的面具、祭司组雕、公牛头(牛头竖琴) 、“乌尔军旗”等,堪称当时的典范。后来,苏美尔人偏重于较大型的雕像和浮雕(纳拉姆辛石碑).


6、宗教
  苏美尔人的宗教发展程度不高,但宗教在他的生活中 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崇拜许多神,如天神(安努)、地神(恩利尔)、水神(埃阿)、太阳神(沙马什)、月神(辛)、女神(伊什塔尔)等。苏美尔宗教有一 个令人值得注意的特点:它不主张有什么极乐的和永恒的后世。由于宗教在苏美尔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祭司在当时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祭司和管理人员(这两 个词往往意义相同)需要学习楔形文字,因而神庙区内附设有学校,教授楔形文字和等级需要掌握的其它知识,苏美尔的这些学校是现知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学校。

美国女子猎杀近半吨重巨鳄 将制成标本



玛丽·艾伦·玛拉·克里斯蒂安和南卡罗来纳州莫尔特里湖她钩住的重1025磅(约合465公斤)长13英尺(约合4米)的鳄鱼。




玛拉·克里斯蒂安女士刚开始以为他们猎物约有10英尺(约合3米)长。




用猎刀杀死鳄鱼前,玛拉·克里斯蒂安女士和鳄鱼搏斗了2个小时。




      北京时间9月2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玛丽·艾伦·玛拉·克里斯蒂安身高1.65米,体重只有52公斤。但是,看到一条重约465公斤长4米的鳄鱼时,她并未表现得不安而是成功将其捕获。

48岁的她在南卡罗来纳州莫尔特里湖中看到这个庞然大物后与之搏斗长达2小时。最后,她用一个重型鱼竿钩住鳄鱼,然后开枪射杀,无奈22口径的枪不足 以结束这只鳄鱼,她只好使用最后一招,用一把猎刀砍断鳄鱼脊柱。她和丈夫因南卡罗来纳鳄鱼捕猎季节来到这里,她说:“它只不过是一只巨大的老鳄鱼。我不知 道它这么大,我们不能把它弄上船,一旦将它制服,我们就能把它拴到小船的一侧,我们就能杀死它。整个搏斗用了2个小时。我来到南卡罗来纳寻找一个 10英尺的鳄鱼,我的运气不错,捕到了人们有史以来看到的最大鳄鱼。”玛拉·克里斯蒂安夫妇还得到了莫尔特里湖导游凯文·戴维斯的帮助。为期一个月的鳄鱼 捕猎季售出约1000张鳄鱼捕猎执照,每位猎人每年只能捕猎一只鳄鱼。

这是一条雄性鳄鱼,年龄在60到70岁之间,玛拉·克里斯蒂安女士打算把它制成填充标本向众人展示自己的惊人成就。她还曾捕猎过黑熊、鹿和其他动物。 她说:“我们捕猎每一只动物都是一次与众不同的经历。很难彼此比较。但是,这一次是特别的经历,可能是一生一次的捕猎机会。”

被母亲遗弃小雌狮与海岛猫鼬亲密无间(图)



被母亲遗弃小雌狮与海岛猫鼬亲密无间




被母亲遗弃小雌狮与海岛猫鼬亲密无间




被母亲遗弃小雌狮与海岛猫鼬亲密无间




      北京时间9月2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南非猎游牧场主马塞尔-图内尔近日营救了一只刚刚出生不久就被母亲遗弃的小狮子,并将其带回动物园中喂养。这只名叫“辛奇”的小雌狮与动物园中一只名叫“鲍博”的海岛猫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上演了现实版“辛巴与丁满”的友情故事

马塞尔-图内尔现年33岁。自从他将刚刚出生的辛奇营救回来以后,辛奇和鲍博这对小家伙就一直亲密无间,再也分不开。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点像迪斯尼经典电影《狮子王》中英雄小狮子辛巴与丁满的友情。在《狮子王》中,丁满也是一只猫鼬。

图内尔介绍说,“鲍博似乎很懂得‘Hakuna Matata’哲学,并开始教辛奇如何放松和休息。”在《狮子王》中,猫鼬丁满和野猪彭彭曾经合唱过一首名为“Hakuna Matata”的歌曲。“Hakuna Matata”是非洲的斯瓦西里语,意思是无忧无虑的生活

辛奇被营救回来时,刚刚出生一天。当时,图内尔意识到,她的母亲肯定已经将它遗弃了。在这片弱肉强食的自然环境中,如果没有人救她,就意味着可怜的辛奇即将面临死亡的威胁。

当图内尔将辛奇带回位于南非太阳城的家中时,他很快发现他并不是辛奇的唯一粉丝。一只两岁大的可爱海岛猫鼬立即上来迎接自己的新玩伴。鲍博日夜追随着这位比自己体形大得多的新朋友,它们甚至在睡觉的时候都会偎依在一起。

图内尔介绍说,“鲍博喜欢任何可爱的东西并愿意拥抱它。在躺下时,它也会拥抱着它所喜爱的东西。”两个小家伙很快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做任何事情都会一起完成。

目前,这对亲密无间的小家伙生活于南非“食肉动物世界动物园和游戏农场”中。“食肉动物世界动物园和游戏农场”位于南非西北部,占地面积大约1000公顷。在这里,生活着36种以上野生动物,如美洲豹、印度豹、鬣狗、蛇类和各种鸟类等。

美国部分人钻进山林学过原始生活



钻木取火 用特制弓钻才能达到所需热度。






鹿皮为裙  亲自动手做一件鹿皮长裙。








粘土做陶  陶艺课老师在示范做原始陶器。




竹矛叉鱼  尖尖的竹矛好做,叉鱼就没那么容易。




“原始”孩童  参加“返祖”活动的孩子在吹奏原始长笛。




过惯了现代生活,人类似乎忘却了茹毛饮血时代。美国一批现代人反其道而行之,钻进山林里过起了原始社会的日子。学做工具、学取火、学捕鱼结网。一年一度的“返祖”活动吸引了数百名现代都市人。有人为了学一技之长以免在文明消失的时候不致于饿死;有人,则把其看作是一种难得的生活调剂和消遣。本版文字 之林

据美国媒体报道,很长一段时间,人类只是靠着捕猎和采集生活;后来又学会了种植和收获,并因此定居下来。再后来人们又发明了斧头、刀子和轮子等工具。文明发展至今,掌上电脑、航天飞机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东西。

可是,数百名美国都市人近年来走进马里兰州北部的丛林里,切断与现代文明的联系,钻邃取火,捕猎采集,尝试着过起了原始人的生活。活动的名称叫“大西洋中部原始生活技能集训”,一年举行一次,每次持续数天。

学习原始生活技能

初来此地,你会领到一个小木牌,上面标着你参加的小组名字,比如白尾鹿组、山狗组或者褐嘲鸫组等。培训班的内容丰富,比如雕刻勺子、编篮子、陶艺、搓绳子等等。教练马卡里奥30多岁、一头马尾辫,看上去像个非洲来的难民。他教学生如何撕掉丝兰树叶的外层,再用石块或硬币研磨,以抽出里边细细的纤维。用这些纤维搓的绳子出奇地结实。

竹矛班教人如何用竹子做尖尖的矛,这个班的老师叫曼尼斯。他以前是在音乐节等场合卖零食的,现在要教这些笨笨的都市人如何拿刀。他经常指着树林跟学生们说,“那里就是药店,那里就是沃尔玛!”做竹矛是容易学会的,可是用它来叉鱼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钻木取火其实很难

还有一个班,教人如何与周围的动物或植物沟通。在遇到一个动物或植物时,要跟其对话交流、问问题。很多参加者后来都有了收获,比如说一棵树让一名少女“专心呼吸”;一只兔子告诉了某人秘密的智慧等。把两块木头一起磨擦生火也不是那么简单,必须先学会如何使用弓钻(原始人用来取火或钻洞的)。会用的人,在一两分钟内就可以生出火来。如果不熟练,折腾好久也没用的。

"返祖"心结

担心文明毁灭

9·11的爆发一度让很多人觉得文明的崩溃并不遥远。有些人很担心此后的生存问题,于是就开始重新体验大自然。马克·斯蒂尔是一名建筑顾问,他说,自 己在车里准备了补给箱,以备发生某种灾难被迫回归山野时使用。专利律师斯科特说,坐在办公室里是无法获取野外技能的。他参加这个班就是为了将来不得不靠捕 鱼为生时使用。

喜欢原始生活

比尔是这场“返祖”活动的组织者,也是“祖先知识”组织的创建人,该组织的口号是“传递古老的生活方式”。在此之前,他是一个素食主义者。如今他用自制的弓箭去捕猎鹿,还敢生吃鹿肉,搞得满脸都是血。他跟自己的妻子说,“以前我从未想过自己会变成这个样子。”也有人来参加过很多次,比如加勒格。她本是一名小学老师。她说,“在这里几天的经历,会改变我的人生态度。”在结束时,还有一个即兴音乐会。有人打拍子,有人用长号演奏。当然还有各种土著乐器的加入。

本月推荐

Horizontal Ads 1

Featured Content 4

125x125 Ads

Featured Video

Featured Content Glider

Featured Content Scroller

Featured Content 1

Search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