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姓发源地:河南叶县
1、出自芈姓沈氏,为帝颛顼的后代。据史书所载,帝颛顼的后裔陆终有一子名季连,赐姓芈。他的后裔鬻熊很有学问
,作过文王的老师。后成王便追封其曾孙熊绎于荆山(今湖北西部)一带建立荆国,定国号为楚。春秋时,楚庄王有一曾孙叫戌,任沈县尹,有称沈尹戌。其后代就有人以沈为姓。沈尹戌后来任楚国左司马,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深得楚人敬重。楚昭王十八年战死沙场,昭王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今河南叶县南旧城),称为叶公。叶公曾平定白公胜的叛乱以复惠王,有功于楚,得封南阳,更获赐为公,后委其事于子,而退休于叶。其后人便以邑地为姓氏,称为叶氏。由上可见,沈、叶本为同宗。是为河南叶氏。 2、据《姓氏考略》所载,在我国古代的所谓南蛮之中,也有以叶为姓的。如春秋时吴国的叶雄是也。 姓氏图腾起源
二、迁徙分布
叶姓始祖沈诸梁,居于春秋时楚国叶地(今河南叶县南),直至终老。秦代叶淑和,迁至长沙任太守;西汉叶宗,在颍川任太守、骠骑将军;47世叶尤,汉太尉,"起于南阳,分为六族";53世叶望,东汉光禄大夫,灵帝时弃官隐居,后于献帝时渡江徙至居阳县(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北);55世叶琚,因任钱塘(今浙江杭州)令而在当地安家,后成为当地望族。57世分为三支:叶游,徙福建宁府建安县;叶愿,徙河南新安;叶俭,苍梧太守,徙浙江缙云。77世叶逵,自缙云迁湖州(今属浙江);79世叶刚,徙居江苏苏州;82世叶庄,居于汴梁(今河南开封);85世孙叶大经因元兵大举南下,流寓广东梅州曾井,为梅州叶氏始祖,其子孙散居广东、福建的许多地方。福建叶氏主要有两支:一为仙游古濑叶氏。一为漳州莲溪叶氏。自清代康熙末年开始,闽、粤叶氏陆续有移居台湾者,后又有不少人徙居海外。叶调国(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在东汉永建六年(公元131年)曾遣使到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叶调国人有来中国者,也就以"叶"为姓。他们多分布在东汉时南郡边界外 。 白公胜为何人?白公胜,楚废太子建之子,楚平王之孙。太子建被郑人杀后,胜逃奔到吴国。据《史记·楚世家》载,公元前487年(楚惠王二年),令尹子西召胜回国,“以为巢大夫,号曰白公”。
巢已被吴占,故胜邑不在巢。《左传·哀公十六
年》谓“使处吴境(楚、吴边境处),为白公”,据杜注
,此白县邑,在今河南息县东,恰临吴处。
白公胜回国后,仿效中原诸国新兴势力争取民心
措施,亦积极争取民众,准备夺权。《淮南子·人间训》
载:“屈建 告石乞曰:‘白公胜将为乱。’石乞曰:‘不然
。白公胜卑身下士,不敢骄贤。其家无[竹/完]龠之信,
关楗之固。大斗斛以出,轻斤两以内。而乃论之以不宜
也。’屈建曰:‘此乃所以反也。’居三年,白公胜果为乱
。”白公胜的这种礼贤下士、大斗斛出、轻斤两入的举
措,正是当时中原诸国新兴势力夺权斗争取得胜利 的
有效经验,反映了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公元前479年
(楚惠王十年)六月,吴国攻打楚邑慎(今安徽颖上北),
被白公胜打败。胜于是以献吴捷(战利品)为 名,领兵
入郢,“遂作乱”(《左传·哀公十六年》。)七月,杀令
尹子西、司马子期,劫惠王。白公胜欲以子闾为王,
子闾不从,亦被杀。接着置楚惠王于高府, 楚大夫圉
公阳凿宫墙而入,把楚惠王背到昭夫人处(惠王母)躲避
(此从《左传·哀公十六年》。《史记·楚世家》则记,
楚惠王被劫持高府,胜“欲弑之”。楚惠 王被救至昭夫
人宫后,“白公胜自立为王”。)叶公子高(沈诸梁)时在
蔡(州来,今安徽凤台),闻白公胜发难后,遂率方城外
之军前来镇压。他由都城北门而 入,得到箴尹固和国
人的协助,打败了白公胜。白公胜逃到山中,自缢而
死。石乞被俘,拒绝告知白公胜尸体所在,被烹死。
白公胜弟王孙燕逃奔到黄氏(吴地,今 安徽宣城境)。
叶公陵园位于叶县旧县村北1.5公里处,是叶公沈诸梁的陵墓。叶公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全世界叶姓华人始祖,孔子周游列国曾专程到叶县拜访他 ,留下了许多佳话美谈。现叶公陵园占地面积23100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大门、问政殿、飨堂、碑廊、墓丘、祭台、东西厢房等。叶公陵园依山傍水,风光秀丽,是叶公后裔缅怀先祖的场所,也是对人民群众进行传统教育的阵地。园内碑石林立,苍松柏翠,鸟语花香。2000年10月,叶县人民政府成功举办了1000年世界叶氏宗亲联谊会,海内外300多名叶公后裔代表参加了会议,签订合作意向1.46亿无,捐款140多万元支持叶公陵园扩建工程。近年来,叶公陵园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2万余人。
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曾专程到叶地拜访叶公,希望能得到叶公的重用。孔子在叶期间,多次与叶公谈论为政之道,并称赞叶公治叶经验为“近者悦,远者来”。叶公和孔子就何谓“忠诚”的为人标准进行了讨论。叶公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却不以为然地说:“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由此,叶公对孔子的学说产生了怀疑。一天,他向孔子的弟子子路询问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知道后,责怪子路说:“汝奚不对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因二人观点不一致,孔子的叶邑之行并未得到所期望的结果,于是他很快离叶北返。孔子的门人大为不满。后来,一些儒士借用叶公喜欢画龙的故事杜撰了《叶公好龙》的寓言,把叶公喻为伪君子。传说叶公非常喜欢有关龙的东西,不管是装饰品、梁柱、门窗、碗盘、衣服,上面都有龙的图案,连他家里的墙壁上也画着一条大龙。走进叶公的家到处都可以看到龙的图案!一天,叶公喜欢龙的事被天上真的龙知道了,真龙说:“难得有人这么喜欢龙,我得去他家里拜访拜访!”真龙就从天上飞来叶公的家,把头伸进窗户中。叶公一看到真正的龙,吓得大叫起来。真龙觉得很奇怪,说:“我是你最喜欢的龙呀!”叶公害怕的直发抖,说:“我喜欢的是像龙的假龙,不是真的龙呀。”叶公话没说完,就连忙往外逃走了!留下真龙一脸懊恼地说:“哼,叶公说喜欢龙这件事是假的,他根本是怕龙嘛!害我还飞来拜访他!”于是有了“叶公好龙”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对外假装自己很爱好某样事物,其实私底下根本就不喜欢!汉·刘向《新序·杂事》记: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托仆夫而去,曰:“臣 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研,不敢休息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经,凿以 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今臣闻君 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诗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托而去。”
4 comments:
原来孔子也有来投靠过我的祖先,我都不知道叻。。。但看来是阴差阳错,无缘共谋大事。算啦,我总算知道我的根了哈哈。。。叶跟沈是同宗,感觉不是不很好叻,因为只会令我想到跟肥姐的女有种莫名其妙的关系。。。恶心开始发恶梦了。。。
我的罗白糕咧...??
哈哈最近比较忙,还没有时间编辑相关资料,可能明天吧...有时间我就放上来.
不用急啦,做完你的东西先啦...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