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典故)
【內容】:羅姓祝融之後 望出豫章長沙
關於羅姓的來龍去脈,歷來許多有關姓氏學的古籍,都有十分詳盡的考證,譬如:
《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指出:“祝融之後,ㄆ姓國,初封宜城,徙枝江,週末,居長沙,漢有梁相羅懷,襄陽記有羅蒙。”
《姓氏考略》:“世本,熊姓,廣韻,本自顓頊末胤,受封羅國,子孫以為氏,望出豫章,長沙。”
《通志氏族略》:“羅國之後,一曰祝融之後。”
《魏書》:“破多羅氏,斛瑟羅氏,叱羅氏,皆改為羅氏。”
從以上這些記載看來,羅氏是源自火神祝融氏,祝融氏名黎,是顓頊帝的兒子,祝融的後裔,到了周朝的時候,被封於宜城,稱為羅國,當時的宜城,就是現在在湖北省的襄陽,在漢代曾被置為宜城郡。後來,由於該地為楚國所有,於原地另置鄢國,祝融氏的子孫就逐漸向南遷移,最初遷居于枝江(今湖北省枝江縣),至週末定居于湖南長沙,最後還繁衍到現今江西的南昌一帶,成為長沙和南昌兩地的望族。
唐代的《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中,曾經提到羅氏是一個“ㄆ姓”國,所謂“ㄆ姓”,就是歷來姓氏學上用以表示源自祝融氏的一個古姓,據《說文通訓定聲》的記載,鄢、鄶、路等姓,都是古時的ㄆ姓國,則論起家世淵源來,羅氏與這五個姓氏,自然也是系出一源的一家人了。
始封于周朝初年的羅國,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子孫才“以國為氏”的?根據史書的記載,其始封於宜城,是在周武王得天下後大行封建之時,到了距今約2200年前的春秋末期,宜城為當時的強楚所並,子孫失國南遷,才開始以羅為姓的。
經過漫長的奮鬥,羅姓人士在秦漢之際開始嶄露頭角,當時以迄於三國,南北朝時期,在史書上出現的羅姓名士,絕大多數都是襄陽、長沙和豫章三個地方的人,譬如,三國時曾任蜀漢為太子舍人的羅憲是襄陽人,晉朝曾任武陵太守的羅企生是豫章人,晉室再遷以後深受桓溫器重的襄陽太守羅友也是襄陽人。由此可見,當時的羅氏仍然主要繁衍于長江南北岸的湖北、湖南和江西一帶。
漢末三國鼎立時期以四川為主要地盤的蜀漢,也出現過不少姓羅的名人,除了上述那位羅憲外,還有一位曾經諫公孫述歸漢的成都名士羅衍,以及曾以計破益州刺史李特之叛的名將羅尚等。這種情形,自然也是羅氏播遷四川的有力說明。
隋唐二代,對於羅氏而言,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一方面人才輩出,大放光芒;一方面則逐漸自兩湖和豫章向全國各地播遷,終於成為了一個大姓。
南方的羅姓人士,實在不難找到自己家族的來龍去脈。但大致說來,福建的寧化,應該是羅氏在南方的播遷中心,從晉室南遷以後,姓羅的人士就已零落到達該地開基,而于唐明皇以後大舉南遷。後來廣東和臺灣等地的羅氏全都是來自該地。元代的羅貫中,大名鼎鼎,他所著的《三國演義》是中國歷來最暢銷的古書之一。
谁是祝融?
祝融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住在昆仑山的光明宫,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另一说祝融原叫重黎,在担任火正官时,黄帝赐他姓“祝融氏”。
三国时代孟获之妻也名为祝融
罗氏名人
罗从彦 (公元1072—1135年)宋南剑人。字仲素,人称豫章先生。从学于杨时,为程颢、程颐再传弟子。著有《遵尧录》、《春秋指归》、《豫章集》。
罗洪先 (公元1504—1564年)明吉水人。字达夫,号念庵。嘉靖八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官左春坊左赞善,天文、地理、水利、军事、算学无不研习。著有《念庵集》。
罗贯中 (公元1330—1400年)元.明间钱塘人,一说山西太原人。名本,字贯中。所著小说数十种,今存者《三国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等。尚有杂剧《龙虎风云会》。
罗氏独一无二的天坛造型祖坟
1 comment:
finally i saw my 罗卜糕 jor...thx~~haha..
Post a Comment